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历史 > 历史

杜牧山行记原诗及译诗欣赏

admin2024-03-02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原诗欣赏】 这首诗似乎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记》片段。 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一整天的旅途,是时候找一个人休息了。 现在我们正远上寒山,行在倾斜的石路上。 沿着

【原诗欣赏】

这首诗似乎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记》片段。 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一整天的旅途,是时候找一个“人”休息了。 现在我们正“远上寒山”,行在倾斜的石路上。 沿着石路高高远望,忽见“白云生有故乡”。 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一到那里就可以休息。 第二句将“停车”放在前面,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已经“晚了”,“人”还远着呢,怎么突然“停”了? 原来,他在路边发现了一片“枫林”。 因为他“喜爱”斜阳下的“枫林”,所以他“驻足”观看。 “止”凸显“爱”字,“爱”字引出结论。

黄树灿《唐诗笔记》云:“‘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真正的名句。” 于碧云的《诗境》

《序言续集》中说:“歌颂红叶的诗人有很多,如‘温酒烧林间红叶’、‘红树成绿’等。

诸如“山好放船”之类的句子尤其流行于诗坛,也广泛用于图画中。 但杜牧的诗中特别赞赏其色彩之美,称其胜过春花。 风大霜重的时候,绚烂的秋光,红的、黄的、紫的,各种颜色,笼罩着山野。 没有这样的春花盛景。 司训在美人李桃之外欣赏,恰如其分。 是的,山野枫林的红叶确实美得惊人,但被“悲秋意识”囚禁的封建文人却很难有美感。以“情”字为主角,心中洋溢着喜悦,称赞枫叶“红如二月花”,既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景色,又表达了诗人豪放乐观的精神。

“寒山”、“诗经”、“白云”、“人家”、“霜叶”由“伤寒山”组成,

《停车》的主人公以惊喜的姿态拍摄了整个场景,构成了一幅秋山之旅的画面。 当然,说这是一幅“图画”并不准确,因为《长寒山》、《白云升》、《停车》都是动态的“爱情”和活泼的心态,是画不出来的。

全诗的重点是第四句,前三句都是为第四句起到突出和铺垫作用的。 第一句用“冷”字,唤起第四句“霜叶”; 每隔两句写“白云”,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突出第四句“霜叶”异常的“红”色。 给人一种“比二月花还红”的感觉。 更有力的伏笔是因为仓促而突然“停顿”,以及突出的“爱”字,之前已经分析过。 “枫林湾”里还有一个“晚”字,意思是夕阳即将落山,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把林中的枫叶都快烧焦了。 构思新颖,布局精美。 它在萧瑟的秋风中捕捉绚丽的秋色,与春天的景色相媲美。 令人赏心悦目、振奋人心。 语言清晰流畅,音韵和谐,故能供万人诵读,经久不衰。

[关于作者]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字范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出生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进士,任弘文堂学堂秘书。 后除任地方吏部十年外,又任黄、池、穆、胡等州出使。 又在中央历任监察御史、食部、比部、侍郎等职。 最后,他终于中书舍人了。 着有《范传文集》。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他喜欢读军事书籍。 他为人正直,敢于指出当前的不足。 后来由于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政治思想不发达,最终陷入颓废、享乐、声色的生活。

在文学方面,杜牧主张用文,强调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他提倡意味深长、朴实无华的写作风格; 他反对无谓的抱怨和片面追求形式。 在追求浮夸、柔美的晚唐文坛,他主张“初心高尚,不求奇丽”,以豪放、俊秀、内敛、飘逸的风格脱颖而出。作品。 他写的《七录》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其中《七绝》特别凝练自然。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被后人流传下来。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后人将他与杜甫相比较,称他为“小杜”,或将他与李商隐相比较,称他为“李杜”。 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的诗歌,但也写了许多消极、颓废、低俗的作品。 这些糟粕诗应该受到重视和批评。

【诗歌翻译】

沿着偏僻蜿蜒的山路驶向寒山,

望着白云缭绕的山顶,住着几户人家。

我时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美了——

被霜冻红的枫叶,远胜于二月盛开的红花。

【译诗赏析】

这是一幅山林秋色的动人画卷。 诗中描写了山路、人们的家园、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远”形容山路长、山深,“斜”与“上”相呼应,形容山势高峻险峻。 沿着这条山路放眼望去,白云飘飘,缭绕不已,几座椽木屋若隐若现,让人有种熟悉的感觉。 但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而已。 后两句的枫林和红叶是这首诗描写的重点。 夕阳的晚霞下,枫叶流红,染红了树林。 山上真的是云雾缭绕,像闪闪发光的云彩,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丽! 那个驻足凝视而忘返的诗人也成为了画面的一部分。 然而,诗人并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对秋天感到悲伤。 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了秋天山林热烈而生机勃勃的景象,体现了豪迈向上的精神。 文中洋溢着一种豪迈英俊的气概,足见诗人的才华。 和见解。

在这首译诗中,原诗的格律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段散文,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路旁,一条狭窄的石路蜿蜒而起,渐渐隐入云雾缭绕的高地。 那里,矗立着几座小农舍; 诗中,我停下马车,神情着迷,只因我看到黄昏中悬崖边的枫林,如火一般,散发着鲜红的光芒。 就连春天的花朵也无法与之相比。

这首诗翻译得很美。 秋天的景色静谧而美丽,“我”——一个路人。 我之所以停下马车,连追都懒得去,是因为我被枫林的红色深深地吸引了,对它产生了无限的欣赏和怀念。 原作表达了在无边的秋天环境中,有一片枫林给人们带来温暖。 寒山中蜿蜒的石板路,白云深处的房屋,都很美,但也难免太过孤独,这样才能衬托出枫林的热情。 这是衬云托月的高超技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