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物
在宋朝眉山的深处,生长着一位名叫苏辙的杰出文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轼都曾在文学领域内享有盛誉,而苏辙则以其卓越的策论见识和深厚的学问,与父兄并称“三苏”,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39年3月18日,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苏辙诞生于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家庭。他与兄长一起中进士,并因母亲去世而暂时放弃仕途。1061年,他们再次同中制举科,但未即刻就职,而是继续学习和研究。
1072年,他担任河南推官期间,上书神宗皇帝,力陈法不可变,并致信王安石,严厉批评新法。1085年,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一直到崇宁三年(1104)定居颍川后,他过上了隐逸生活,以读书著述为主。
作为一位治学之士,苏辙对儒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以孟子为最爱,其学问遍及百家。他擅长政论史论,在政论中能言天下大事,如《新论》所说:“当今天下之事,当治而不至于安,当乱而不至于危。”他也参与了多场历史争议,如黄河决口的问题,对此持反对意见,最终成功阻止了第三次回河尝试。
在古文创作上,虽然他无法完全达到兄长那样的才华横溢,但仍有一定的成就。在文章风格上,他追求汪洋澹泊,有一种秀杰之气。在《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中,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合于一体,这些作品展现了他散文中的这种风格。此外,他还擅长赋诗,也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技艺,以及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小诗集。
然而,不管是在政治还是文学方面,都不能避免与其他权势派系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被贬官流离失所。在颍川隐居后,他仍然不断地撰写文章,其中包括对李白等人的讥评,以及关于如何处理国家问题的一系列奏章。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在1112年的10月25日逝世,被追谥为端明殿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