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生创业故事眼镜经销商的双彩征程
在河南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有一位名叫严秀求的眼镜经销商,她不仅拥有青岛大学眼科视光专业本科学历,还曾在外贸批发领域工作四年。尽管她面对金融危机时也没有放弃,但她始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改变这一点,严秀求重拾了自己大学期间考出的验光证和配镜证,为客户提供零售配镜服务。在节假日,每到这些时间,她都会有老客户前来购买。这次,严秀求决定转型为专业的零售配镜店,因为她相信价格优势会使市场越来越好——即便是专业配镜店两三百元的眼鏡,在市场里,也能以100元内买到。
2005年,当严秀求刚开始她的生意之旅时,销路并不广泛。她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积累客户。有一次,一位加拿大客户走进她的店铺,四处打量。虽然翻译告诉她这个客户对眼镜产品要求很高,但他只是随意看看,并不常在义乌采购。但严秀求没有放弃,她用蹦字儿外语与客户交流,最终成功谈成了交易。
从那以后,该加拿大客户每月都要下单,而且订单逐渐增加。三年后,这个客户已经成为她的重要合作伙伴,每年都要订购两三个柜子货物。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之间的合作依然持续下去。
起初,严秀求经营太阳镜业务,与台州杜桥等地的厂家建立了供货关系。当时太阳镜销售良好,利润率接近百分之十。但是,由于太阳镜缺乏度数限制其衍生性,不像光学眼镜那样具有多样化和需求量大的特点,因此客人的购买数量相对较少。
一次参展广交会后,让严秀求意识到了光学眼鏡市场的大潜力。她开始寻找老花镜生产商,并最终找到了一些供应商。一副老花镜通常只需三四元,而销售量远超太阳帽,使得这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此外,由于每个度数都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类型,这为公司带来了更多创收机会。
然而,当金融危机影响了她的业务时,许多长期以来保持联系的人士中的一部分流失了。而且连续四个月,没有任何重要订单让事情变得更加紧张。这促使严秀求考虑开设一个专门用于销售隐形护理产品的小型店铺,以利用其已有的中级验光证和配戴证作为一种额外收入来源。在那里,一副隐形护理器具可以卖上几十元,而批发则需要出售上百件才能获得同样的收益。这对于未来而言,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事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