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千寻塔上的诗意云端

  • 知识
  • 2025年02月20日
  • 登上飞来峰,千寻塔的影子在晨光中舞动。听说鸡鸣之时,便能见证日出的壮丽。胸襟开阔,不畏浮云遮蔽视野,只因身处最高层,心怀远瞩。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后入三司度支判官,上书提倡变法,被神宗任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在熙宁二年被拜参知政事,他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并积极推行新法,如农田、水利、青苗、均输等。

登飞来峰千寻塔上的诗意云端

登上飞来峰,千寻塔的影子在晨光中舞动。听说鸡鸣之时,便能见证日出的壮丽。胸襟开阔,不畏浮云遮蔽视野,只因身处最高层,心怀远瞩。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后入三司度支判官,上书提倡变法,被神宗任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在熙宁二年被拜参知政事,他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并积极推行新法,如农田、水利、青苗、均输等。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态度。通过对高耸千寻塔和飞来峰的描述,以及“闻说鸡鸣见日升”的传说,诗人表达了不畏奸邪,小心翼翼地观察周围环境,而不是盲目跟随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它没有过多写眼前的景物,而是重点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都表现了一种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更加努力和高度追求的心态。此外,与苏轼“庐山真面目”也有一脉相承之处,都强调了正确观点和高度认识对于理解事物本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