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唐三藏大学生创业故事在社会的舞台上
我是湖北襄樊人,那里是诸葛亮的故乡。我1994年毕业到湖北华东制药厂(当年叫265厂)做技术员。不安分,想考研,厂里因为我表现比较好,不同意。我争取几年,终于找机会停薪留职,1997年到上海。偶然的机会,化工部一位领导主持一个部属行业协会,我应聘做秘书。协会承担一个国家项目,和水溶性高分子有关。1998年项目在上海成立,我也是监管方,后来任代总经理,直到2004年。那一年大风气是国企改制,我们企业大股东中石化决定聚焦在主业,它一撤资,这家公司就进入了清算。
2005年是我命运的一个关键点。我总觉得在高分子领域,国际上的大企业不会把最好的技术、核心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如果我们自己有技术,我们自己做这个事情也许会创造奇迹。由于这些思路和憧憬,我创业了。
我现在做的这个产品—水溶性高分子在国际上是新兴行业。当时我的老团队里面还有四五个老员工没找到工作,我们就一起创业。尽管企业很小,也没什么基础,但是我就想做中国的巴斯夫。我搭建进出口的框架,进出口那时候还没有放开,要取得经营许可证,要取得海关认证,都非常麻烦。我几年的积蓄全部花完了,最困难的时候账户只有2块钱。
到了2008年上半年,我们度过三年生存期,从零做到2000万元净利两三百万元,有20多个出口目的地国家。但从2005开始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把大的企业都请来了,还经常去国外讲学推荐我们的产品、技术给客户。
不料金融危机来了,我们那时候客户群主要在欧美,在这艰难时刻我们又开拓市场跑澳洲和南美六月回病倒,一连两个星期42度高烧长时间神智迷糊三个月换医院,又出车祸内伤加外伤医生提醒随时可能心源猝死,但病莫名其妙好了但萌生退意反复问自己是否适合创业。
经过浦东政府党委几个领导看望并商量放贷100万元帮助周转期解决后我们重生获得十几项专利数项基金支持2010开始建设生产厂房。在临港新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
面对欧债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挑战以及自建厂房投入巨大与申请GMPDMF等医药资质付出的巨额成本我们不断投入挣到的钱全都投出去艰难同时不断跑北京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接待各种领导精力有限的问题及缺乏市场经验导致营销短板等困境仍旧存在,但王宇坚信只要熬过即将整体起来相信这样的选择正确且未来光明。他是一个现代版唐三藏,对于新材料科技充满热情追求,却也遭遇无数磨难与挑战。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即使是在逆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走向成功。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的创业故事,他用行动证明了一切都是可能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勇敢前行,就能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