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唐三藏创业故事第三人称
在18年前,他是一名军工厂的年轻技术员;三年后,他勇敢地踏上了上海的道路,开始了他的新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从秘书成长为国企总经理,还获得了同济大学化学硕士学位。但是,在2004年的失业之后,他决定转而创业。
王宇自述:
我出生于湖北襄樊,那里是诸葛亮的故乡。我1994年毕业到湖北华东制药厂(当时叫265厂)做技术员。不安分,想考研,但厂里因为我表现比较好,不同意。我争取几年,终于找机会停薪留职,1997年来到了上海。偶然的机会,我应聘成为化工部一位领导主持的一个部属行业协会的秘书。那一年,大风气是国企改制,我们企业大股东中石化决定聚焦在主业,它一撤资,这家公司就进入了清算。
2005年是我命运的一个关键点。我总觉得在高分子领域,国际上的大企业不会把最好的技术、核心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如果我们自己有技术,自己做这个事情也许会创造奇迹。由于这些思路和憧憬,我创业了。
我现在做的是一个产品—水溶性高分子,这在国际上是一个新兴行业。当时我的老团队里面还有四五个老员工没找到工作,我们就一起创业。尽管企业很小,也没什么基础,但是我就想做中国的巴斯夫。我搭建进出口的框架,进出口那时候还没有放开,需要取得经营许可证,要取得海关认证,这些都非常麻烦。我几年的积蓄全部花完了,最困难的时候账户只有2块钱。
到了2008年上半年,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但充满希望的时候,从零开始发展到2000万元销售额,并且净利润达到两三百万元。在这期间,我还举办了三届国际学术交流会,把大的企业都请来了,就连巴斯夫也参加了。而且,我经常去国外讲学,将我们的产品、技术推荐给客户。
然而,当金融危机降临时,我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开拓市场,我连续六个月奔波于澳洲和南美,然后回到了上海,却病倒了,一直持续三个月无法痊愈。此外,还有一次车祸加重内伤,使得医生警告说“随时可能心源猝死”。公司也陷入困境,有许多订单取消,我们几乎要破产,但幸运的是浦东政府党委几个领导来看望我,并提供帮助,让我们重新站起来。
2010年代初期,我们迁移到临港新城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申请多项专利并获得国家项目基金支持。在2012年的预期收入6000万规模只能够平衡,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情况,因为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自建厂房,以及申请GMP等重要医疗资质。这一切对我们的财务造成巨大压力,但我们坚信,只要能熬过这个难关,便能迎接更加光明未来。
虽然面临众多挑战和困难,但王宇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意识到市场开拓是一个问题,而他作为CEO处理营销的事情太多,没有静下心来专注于核心业务。他认为建立一个更均衡的人才团队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因此他试图通过高薪聘请人才以及培养内部人才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即便如此,由于这个领域缺乏经验丰富的人才,他们很快就会离开,因为他们承受不了这种长期、高强度工作环境中的压力和挑战。
王宇的问题也是很多科技创新者或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如何将短板转变为长板?如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如何管理好人的情绪与智慧?他深知EQ比IQ更为重要,对此表示共鸣。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寻找那些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人才,以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合作。如果每个人都是由推荐来的,就像海底捞一样成功,无疑是个不错的心法建议。但即便如此,每个CEO还是必须珍惜宝贵时间,用它进行思考和决策,而不是被繁忙的事务所消耗掉。这就是现代版唐三藏——王宇的一段传奇历程,在这条路径上,他不断探索着怎样让自己的梦想成真,而非只是空谈或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