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醉僧大书法家怀素究竟是个好和尚还是坏和尚
他在长沙食鱼,来到长安城中,又多食肉,被常流所笑,不禁深感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终于抱憾而终。诸君欲善之会,当得扶赢也。
自古僧界出狂人。耳熟能详的当然算是济公和尚,而怀素仅为文人雅士所传颂。从《食鱼帖》这幅狂草手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法号藏真的怀素了不得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一个旷达襟怀和极具个性的 “狂僧”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超群拔俗又在尘俗里。食鱼又吃肉,虽然犯了佛家戒律,却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如果在五台山、九华山等佛教圣地,看着和尚面对鱼肉大快朵颐,你又作何感想呢?而面对这个食鱼又吃肉的《食鱼帖》,你的心境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中国民间故事:醉僧大书法家怀素是个坏和尚
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一气呵成的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云游四海,与文化名流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以疯狂之举创作连连佳作。
做和尚,他确实出了合,或许说是一个地道的“坏”和尚,因为他破除了佛家的清规戒律,不分场所涂写,使人人见而避之,却又心存崇敬。这真实、可爱的人,不受世俗羁绊,也不受佛家束缚,所以自然少了非议而被认同。
面对《食鱼帖》,你能否感受到那高迈的情景,那豪爽的心意,如同墨水般破开限制,从那些穷经皓首老书虫们嫉妒眼神中看去,他们无疑都嫉恨这个疯子般的大师。而这些瞬息万变的情感,只需一瞬之间即可展现,让人难以忘记。
其实,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有“无法”的章法,但依旧有其独特度量。在他的自叙帖中,我们了解到:“幼而事佛”,他与笔翰相伴已久。而他的书法,是最自由,最浪漫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将中华古典浪漫主义演绎至淋漓尽致,让后人的追求永无止境。
听闻芭蕉练字的事迹,他种下万余株芭蕉,用其叶片临摹所有好诗篇。不分昼夜,他练习直到芭蕉叶生长不及笔下的速度。当时人们见状,都惊叹于他的专注与执着,如同废纸成冢一般让人敬佩。这份痴迷与放纵,让我们每读一次,就再次被震撼。在这世界里,无论真迹或模本,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一份难忘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