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梳子大王谭木匠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与自然之光启示
在中国梳子大王谭木匠的故事里,一个失去右手的年轻人谭传华,以18岁的青春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重庆万州农村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从民办教师到开花店,再到转行做梳子,这一路上,他遇到了无数挑战和挫折,但每一次失败都成为了他成功的一部分。
当他失去了右手时,谭传华并没有放弃,他开始练习左手写字和画画,甚至还尝试过卖画为生。这份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在20世纪80年代结束流浪生活后,回到家乡,并于1984年下海经商。
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如开水泥板厂、卖红薯、贩子等各类小本经营,最终谭传华发现了梳子的巨大市场潜力。他自制第一把梳子售价2元,珍藏着这笔钱,因为这是他人生重要转折点之一。在深圳参展时,他深受同行精湛水平及低廉价格打击后,又决定通过研发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得机器生产出第一批梃子,即使面临资金困难,也未曾放弃。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一位农行营业所主任借给了29万元,这让企业渡过难关。而1997年的《重庆商报》招聘银行广告,更是帮公司解决了资金问题,为其走向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尽管有幸运因素,但也因为有“贵人”相助,使得谭木匠能够顺利发展。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谭木匠曾一度考虑将公司改名为“松下”,但最终决定保留原名,因为它更具辨识度。此外,他也信仰宗教,对于人生的归宿持有深刻见解。在投资250万拍电视剧后虽然赔钱,但这次经历并未阻碍他的决心,只要是能做好自己的梳子,就不再涉足其他领域。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段传奇式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自然中还是城市间,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就像那句简单却深远的话:“不怕眼睛还在,就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