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琳苏轼十绝美宋词情感共鸣深刻

  • 知识
  • 2024年12月30日
  •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国琳九岁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光绪十六年(1890)以乡试第三名授国史馆校尉,遇缺即用。归籍返台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台南蓬壶书院山长

蔡国琳苏轼十绝美宋词情感共鸣深刻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国琳九岁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光绪十六年(1890)以乡试第三名授国史馆校尉,遇缺即用。归籍返台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台南蓬壶书院山长,并补用育婴堂及恤嫠局主事。

在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有一段与苏轼的宋词相遇,是他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在这十首绝美的宋词里,每一句都如同流淌的心血,那些对爱情、友情和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触动了蔡国琳的情感,还让他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找到了一份宁静与坚定。

这些词语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日暮客愁红楼高”,“夜半窗前独孤影”,每一次读来,都仿佛听到一个时代的声音,那是一种淡定的自我认识,也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氛围下,他更是将自己对经典文学的热爱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为后来的学子们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人生旅途。

蔡国琳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专注,其根源之一,就是那些苏轼所铭记下的宋代智慧。他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文,对待现实问题也变得更加冷静而从容。这份对于文化传承的热忱,也成为了他晚年的积极追求,让他的名字成为那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这位有着春天般温暖气息的人,却未能完全逃离时代的沉重打击,最终在生命晚年的某个夜晚,将笔墨留给了我们,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他仍旧能够听到那远方山水间回荡着歌声,而他的心,就像那无尽流动的大海一样永远不会停歇。这就是蔡国琳——一个既接地气又不失理想主义者的故事。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文学艺术宝库的一次探索,更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向未来,从容应对挑战的心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