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蔡国琳
在那个被岁月静好地抚慰过的故都,蔡国琳的身影轻盈而优雅。他是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一个孩子,从九岁开始,他就已经能够吟诵着诗词,那时他的字号还没有定下,但他那颗渴望知识的心灵早已在诗韵中跳跃。
咸丰八年(1858),蔡国琳十六岁的时候,他进入了泮。这个时候,他才刚刚踏入了学问的大门,但他并未停歇,在同治二年(1865),当他廿三岁时,他补上了廪生,这意味着他得以继续深造。在这期间,蔡国琳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勤奋,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同治十三年(1874),蔡国琳偕同杨士芳、王蓝玉等人向当局提出了修建延平郡王祠的请求。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历史感,也表明了他对文化传承有着浓厚的情感。在光绪八年的科举考试中,与林纾一同榜上名列前茅,这无疑是对他的认可与肯定。
光绪十六年(1890), 蔡国琳以乡试第三名授予了一个高位——国家史馆校尉。当时遇到空缺职位即可使用,这样的机遇对于一个文人来说简直如梦一般。归来台湾后,蔡国琳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山长、台南蓬壶书院山长,并且补充用育婴堂及恤嫠局主事,这些职务让他的生活既有学术上的追求,也有社会责任心的履行。
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可以看到,蔡国琳不仅是一位才子,更是一位关心社会、热爱教育的人。他的一生,是对故都秋天美丽景致的一种赞歌,是对知识和责任感的一种传递。在那个被风雨洗礼过但依然保持宁静气息的故都里,无数像蔡国琳这样的人物,他们共同编织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