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刘基
在一片落叶纷飞的秋日中,故都呈现出一种淡定的美丽。城墙上的青石板被阳光染得通透而温暖,而刘基,一个深藏功名、隐逸生活的文人,则在这宁静之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刘基(1311~1375),明初著名的大臣与文学家,以字称伯温,浙东人。元至顺间,他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并因其博学多才尤其精于天文地理和兵法,被誉为“诸葛亮再世”。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听其名,便亲自召见并赐予宠信。刘基不仅提出十八策助力时务,还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及北伐中原等战役,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
吴元年(1367)他担任太史令,不仅编撰《戊申大统历》,还倡导立法制以止滥杀。他曾劝阻朱元璋建都凤阳,也是因为他的忠言才能使朱元璋接受真实情况。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时,授予他诚意伯之爵位,但他坚辞不受,这背后隐藏的是对权力的深刻理解和清醒判断。
早年的刘基,是个好学敏求的人,从小便展现出了非凡的阅读速度和深邃的思想。他十五岁即考中秀才,在郡庠学习春秋经,对于这个奥秘复杂的经典,他能够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并且能够发微阐幽,用前人未言之论来补充其中空缺。这让老师惊叹不已,将来无疑是个非凡之辈。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乱世迷茫,他选择了站在人民一边,与贪婪残暴的政权作斗争。在江西高安县丞期间,他严格执法、体恤民情,不畏强权,对豪绅恶霸进行了惩治,使地方风气有所改善。他的正直与勇敢赢得了百姓赞誉,却也遭到了豪门势力的嫉恨。
随着时间推移,刘基逐渐成为了朱元璋最信赖的心腹谋士之一。他提出的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兵力击破敌军等策略,都被采纳并成功实施。在开国过程中,他共参与军机八年,为明朝建立奠定基础。此后,由于对官场中的排挤忧虑,再次请求归乡,即帝位后的朱元璋仍然授予他资善大夫、上护军以及诚意伯之职,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这也是明显不足以反映他的巨大贡献的一点微弱表示。
然而,当晚年的 刘基在奉天殿做诗时,其心境却显得有些沉重。当宋濂门生请他编辑宋濂作品选集并撰序时,他毫不犹豫答应。但就在此刻,一场风寒侵袭,让这位老者感到身体痛苦,最终病逝于家乡。这段故事,如同一部丰富而又感人的历史小说,它记录着一个时代人物如何在逆境与荣耀之间摇摆,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于生命价值和政治道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