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林徽因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之诗意涵盖

  • 知识
  • 2024年11月30日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 他的文学主张核心是“文贵致用”。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条分缕析,提挈起伏。《答司马谏议书》理足气盛

王安石林徽因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之诗意涵盖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

他的文学主张核心是“文贵致用”。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条分缕析,提挈起伏。《答司马谏议书》理足气盛,精炼有力。他还曾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他在仕途中关心民生疾苦,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他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也曾组织民工修堤堰、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

王安石年表: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 六十六岁四月初六病逝于钟山园,由太傅赠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极富特色,不少诗歌表现了要求改革时弊和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如《河北民》、《兼并》、《感事》、《省兵》等。咏史怀古的诗篇,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入塞》、《西帅》等。而有些诗歌表达出了新颖的命意,如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二首,与欧阳修、梅尧臣、曾巩等都写了和诗。在退居后,他继续关心新法的推行,但同时感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他转而借助佛理来解脱苦闷。

王安石恳辞入朝

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有政绩;宰相推荐为群牧判官先仕常州知州后出任江东刑狱提典;嘉祐三年(1058)任度支判官时,上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风气作深刻揭露,并请求改革,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未引起重视。此外,他还多次上奏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对北宋中期隐伏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综上所述,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文学追求。在其长达二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不仅参与了多次重要政治事件,还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当时乃至后来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份对于历史意义的大胆探索,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深切忧虑,使得他的名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最后,我们可以从林徽因这篇散文里看出,她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用一种独特的心灵状态去描绘那些最初纯真的记忆,这种方式其实很符合王安石作为一名文学家的一些艺术追求,比如通过文字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用简洁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去传递情感和思想。这两个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各自对于生命美好瞬间及内心世界深刻洞察,让我们可以在他们留下的文字之间找到共同点,也许正是这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成为永恒存在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