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知识
  • 2024年06月29日
  •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出自宋朝苏轼的《念奴娇》 原文赏析: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拼音解读 : píng gāo tiào yuǎn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出自宋朝苏轼的《念奴娇》
原文赏析: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拼音解读

píng gāo tiào yuǎn ,jiàn zhǎng kōng wàn lǐ ,yún wú liú jì 。

guì pò fēi lái guāng shè chù ,lěng jìn yī tiān qiū bì 。

yù yǔ qióng lóu ,chéng luán lái qù ,rén zài qīng liáng guó 。

jiāng shān rú huà ,wàng zhōng yān shù lì lì 。

wǒ zuì pāi shǒu kuáng gē ,jǔ huái yāo yuè ,duì yǐng chéng sān kè 。

qǐ wǔ pái huái fēng lù xià ,jīn xī bú zhī hé xī 。

biàn yù chéng fēng ,fān rán guī qù ,hé yòng qí péng yì 。

shuǐ jīng gōng lǐ ,yī shēng chuī duàn héng d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念奴娇译文及注释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的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的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①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②桂魄: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③玉宇琼楼: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④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⑤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⑥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⑦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⑧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⑨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 维舟吹之……甚为精壮,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念奴娇简析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滴之中。 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的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