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智慧的王守仁策略与哲学的融合

  • 诗人
  • 2024年12月26日
  •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被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后,他因病请求归乡,但不久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 生平 王守仁生于明朝中期,此时社会动荡、学术颓败,他曾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并“弘扬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曹丕智慧的王守仁策略与哲学的融合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被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后,他因病请求归乡,但不久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

生平

王守仁生于明朝中期,此时社会动荡、学术颓败,他曾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并“弘扬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他在幼年失怙后,对天下最要紧之事有不同的看法,与塾师讨论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国家朝政陷入混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

与诸氏成婚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但结婚当天他闲逛遇见道士,请教养生术直到第二天才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归余姚,在船过广信拜谒娄谅,并受其讲授“格物致知”之学,这对他的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举人

二十岁时,他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以后的他更加适才讨论军事,并且善于射箭。但二十二岁考进士不中,被内阁首辅李东阳笑为:“你这次不中,将来必中状元。”嫉妒者议论说,如果年轻人能考上将来必然目中无人。第二次考取进士也未果,但同学们以不中的耻辱而自责,而他则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失败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们反省了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被贬劝学

弘治十二年,当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被观政工部,最终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后,又因病请求归乡,不久被起用授兵部主事。不久之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丞。在龙场期间,他亲自劝导当地民众学习,也在这个时候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即认识到“圣人的道理,我性自足,只需向内求得真理,不需要从外界的事物去寻找”。

创建书院

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用心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學”。嘉靖六年再次被派往两广军事总督临行前,在天泉桥留下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晚年的军功

晚年的王守仁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如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再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此后几经升迁,最终成为新建伯,其军功卓越,让他成为文官中的封爵数位之一。而他的另一大遗产,是在宁王朱宸濠叛乱期间所展现出的高超战略和指挥能力,使得此役仅仅持续43天便结束,从而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声誉。

影响及家族背景

家庭生活方面,由于仕途坎坷,一生多次遭遇贬黜,但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心态。他的一生的军功也是很值得赞赏的,其中尤其是在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叛乱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尤为显著。这场战争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最后,由于长期奔波作战,加上疾病缠身,最终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上离世。临终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此心光明,无复何言!”卒后,其墓葬得到国家级保护,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