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文昌阁笔墨与智慧的交响曲
津里北的跨街楼:清乾隆年间的文化遗迹与民间传说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津里北有一座占地近30平方米,高近10米的跨街楼,这座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它的正面镏金大字“文昌阁”由盱眙知县亲笔书写。这座文昌阁,是由一个农民和一个秀才共同捐资兴建的地方。
这里有着一段关于这文昌阁的传奇故事。相传,在鲍村,有个勤劳朴实的青年农民鲍重贵,他和镇上一个叫周良清的秀才自小在同一所学堂读过两年书。后来由于家贫,鲍重贵不得不停学回家放牛。但他一直保持着与周良清之间友好的往来,他们关系逐渐加深。
一年腊月二十四,当周秀才忙着扫尘时,一对银烛台被无意中放在香烛篓里。在风风火火中赶去准备祭灶节的一半大小伙子误将银烛台带走了。佣人匆忙离开后,那对银烛台就这样不见了。
当晚,周秀才发现家堂上的那对银烛台失踪后,他怀疑有人偷走了,并开始询问,但没有人看到什么异常。当夜晚,他老婆提起下午鲍重贵神色紧张、双手抱住胸前的情景,她认为一定是鲍重贵偷取了银烛台,而周秀才虽然不信,但也无法否认妻子的直觉。
第二天,大年初二,鲍重贵果然按时拜年的过程中,被迫承认自己的尴尬。他解释自己买了一头牛,只花了一锭银子,而这锭银子是借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他的诚实遭到了质疑,还因为妻子的直言批评而感到难以忍受,最终两人断绝了往来。
从此以后,就像故事中的巧事儿一样,这件事也成为了人们交流时常提及的一个例子——世上的事儿就是真的假不了,有时候即便是最诚实的人,也可能因误会而受到猜疑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