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唐三藏成功人士创业故事案例
《现代版唐三藏:技术创业者与成功的故事》
在18年前,王宇是一名军工厂的年轻技术员;3年后,他放弃了铁饭碗,前往上海谋生。随后,他得到了贵人的帮助,从秘书一路走向国企总经理。2004年,他获得了同济大学化学硕士学位,但不久便失业。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创业。从国企改制到金融危机,这段时间里,他亲历了经济局势的巨大变迁。
王宇自述
我出生于湖北襄樊,那里是诸葛亮的故乡。我1994年毕业到湖北华东制药厂(当时叫265厂)做技术员。不安分,我想考研,但厂里因为我表现比较好,不同意。我争取几年,终于找机会停薪留职,1997年来到上海。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成为化工部一位领导主持的一个部属行业协会的秘书。那时候,我们承担一个国家项目,与水溶性高分子有关。在2004年的某个关键点,我决定离开公司,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领域。
2005年,我开始我的创业之旅。我搭建进出口框架,并取得经营许可证和海关认证。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我坚信,如果中国能拥有自己在高分子领域的核心技术,就可能创造奇迹。在那一年,我和四五个老团队成员一起创建了一家公司,我们梦想着成为国际上的巴斯夫。
经过三年艰苦奋斗,我们从零开始,一路摸索,最终发展成拥有2000万元收入规模、净利润两三百万元的大型企业。在这期间,我还举办过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将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推荐给世界各地的大企业。
然而,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客户群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当他们倒闭时,我们也陷入困境。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在病中思考如何重启业务,最终得到浦东政府党委领导人的支持,他们帮助我们解决了资金问题,并鼓励我们回到张江继续我们的工作。
2012年的预期6000万收入规模只能维持平稳,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并未气馁,而是在不断投入资源中寻求突破。在此期间,我们获得了十几项专利,并获得了数项国家和上海市项目基金支持。2010年代初,我们开始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
尽管面临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诸多困难,但我始终相信,只要能够熬过去,即使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很艰难,也有希望。而且,无论是作为现代版唐三藏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者的启示,或是作为追逐梦想与克服困难的小说般经历,对于所有追求卓越的人来说,都应该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