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如鹰般逾墙走出家门与阳光下悠然自得的老妇交汇

  • 名句
  • 2025年02月10日
  • 老翁如鹰,越墙而出,老妇伴晨光,静观村落。官吏怒声震天,妇人啼泣无助。听闻其言:“三子远征邺城。”一子书信归来,二子战死沙场。生者艰难偷生,死者永远沉寂。空房中,无人倚靠,只有孙儿在乳母怀抱间啼哭不已。母亲未离孙儿身边,便是衣衫褴褛无完裙。一位年迈的老妪虽力微请从官吏夜归营门。在河阳应募役伍,还能准备清晨的粮食。但夜色久长,不闻不见,只有泪水低语,如同幽谷中的哀鸣。当曦光初照前路

老翁如鹰般逾墙走出家门与阳光下悠然自得的老妇交汇

老翁如鹰,越墙而出,老妇伴晨光,静观村落。官吏怒声震天,妇人啼泣无助。听闻其言:“三子远征邺城。”一子书信归来,二子战死沙场。生者艰难偷生,死者永远沉寂。空房中,无人倚靠,只有孙儿在乳母怀抱间啼哭不已。母亲未离孙儿身边,便是衣衫褴褛无完裙。一位年迈的老妪虽力微请从官吏夜归营门。在河阳应募役伍,还能准备清晨的粮食。但夜色久长,不闻不见,只有泪水低语,如同幽谷中的哀鸣。当曦光初照前路,只与那老翁相别离。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描绘而著称。这首《石壕吏》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因贬职离开洛阳,在新安、石壕、潼关等地途经之际所作。这首诗通过对一个被迫送走三个儿子的贫苦农妇悲惨生活状况的描绘,以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层对于下层人民生命价值的大肆漠视和践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带来的民众困苦和家庭破碎。在这首诗中,“石壕”指的是今河南三门峡东南的一处小镇,而“吏”则指的是负责抓人的官员或差役,这些都是历史背景下的具体描述,使得这首诗既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