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大学生创业故事夸父团队的奋斗历程
在2006年的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一名河海大学商学院的大三学生赵亮,作为志愿者,为美国和德国的太阳能公司提供翻译服务。在与这些公司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当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但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较少。赵亮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池来供玩具、装饰品使用,那么这不就是一笔巨大的商机吗?
随后,赵亮和8位同学组成了“夸父”团队,他们悄然开始研究如何将太阳能转化为电池。经过一系列试验,最终他们成功研发了一款太阳能光纤圣诞树,这是他们首次尝试进入市场。
为了把这个创意产品变成商品,“夸父”团队于2007年1月自筹10万元成立了“夸父太阳能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研发销售太阳能光纤圣诞树等产品。但市场考验很快就来了,由于供应链问题和资金链断裂,公司很快陷入困境。
毕业后的成员们各奔东西,有些出国,有些读研,还有些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有赵亮一个人坚持到最后。他意识到了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也明白了经验积累和对光伏产业深入了解对于重新获得投资支持至关重要。
虽然初次创业没有取得成功,但赵亮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指导老师安文教授的大力帮助。安文教授不仅在产品设计、生产厂家联系以及营销方案方面给予帮助,还亲自参与解决问题。这段经历提升了赵亮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他的就业竞争力之一员张欣,因为她的英语水平高,她负责撰写英文说明书,并与国外客户及外交机构联系,现在她已经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通过这次失败,赵亮更加坚定地选择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认为每一次失败都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而现在,他正参与筹建一个总投资28亿人民币的第二代非晶硅电池制造基地,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项目,也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