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锄禾汗滴土中何物埋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文章内容:
春天播下的那一粒粟,在秋天换来了成熟的果实,就像四面八方都没有荒芜的土地一样丰富。但是,即便如此,一片繁荣的景象下,有着许多农民依然忍饥挨饿。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到晚,却从未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谁又能知道,那份看似平常的小米饭背后,是多少个汗水和辛勤。
李绅(772-846),字公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与白居易、元稹等人并称“乐府三杰”,对新乐府运动有着重要影响。而《古风二首/悯农二首》中的这两首诗,就是他提倡新乐府时创作的一些作品。这两首诗通过对春种秋收和农民辛勤劳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农业社会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也揭示了社会矛盾,使人们对于贫困和饥饿产生共鸣。
第一首诗以“春种一粒粟”开篇,用“万颗子”来形容丰收的情景,再加上“四海无闲田”的描述,让人感受到了田野上的生机勃勃,而第三句则转折为“农夫犹饿死”,使读者感到一种深沉的心情,这里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社会不公的问题反思。
第二首诗则更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锄禾人的图画:“锄禾日当午”,这里用的是非常鲜明的形象,以此来突出那个时代农业生产中的艰难险阻。而最后一句问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刻同情,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
这些小小的话语,如同一个个窗口,对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时期内人们生活的一面,同时也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一个警示。在今天,这些文言文名句仍旧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安稳之夜,每一次温暖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