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酿成「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
舒亶是坚定的后辈,并非由王安石直擢超迁,而是为蜀人张商英所荐。他进入北宋政坛开始新旧党变法之争已趋激烈。在成为御史中丞期间,以忠直称。他先是从严处理了郑侠、王安国案,对保守派对熙宁新法进行阻挠有效扼止。
元丰初,他在贬的苏轼因讥讽朝政而被捕,是为“乌台诗案”。由于苏轼文名极盛,当时朝野即对此案展开广泛议论,如苏辙曾言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后来虽然有营救,但仍未能摆脱困境。
在这一时期,他担任御史中丞,从而走上了斗争的风口浪尖。此时,与温和派之间,即内部多方角力。元丰四年,他被人利用,再次卷入攻击王珪的阴谋。而到了绍圣年间,他也没有回到原来的立场上去反击。
宋史中舒亶见于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其主要记载来自《邵氏见闻录》,但需注意,该书充满了保守派的谎言。在研读宋史这一部分记载时,要倍加小心。这篇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舒亶的一生,还揭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影响和反映当时社会的大事。
通过对舒亶一生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不同势力的博弈与冲突。此外,这段历史还让我们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个人是否占据权力位置,他们个人的选择与行动都可能决定着历史的大势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