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花落何处诗人心中
《舒亶:从党争到忠直的转变》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浙江)人。治平二年进士,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因而酿成“乌台诗案”。进知杂御事判司农寺,再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以屡次举劾株连朝野怨望。
崇宁元年知南康军,翌年卒于此地,享年六十三岁,《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近人辑有《舒学士词》一卷。
舒亶在北宋政坛上,以坚定的立场和忠直的品质闻名。他并非由王安石一手提拔,而是通过蜀人的推荐进入了政治舞台。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参与了新旧党派之间激烈的斗争,而且还多次以严格的手段处理了保守派对新法的反对者,这些行为有效地扼制了保守势力的反抗力量。
元丰初期,当时已被贬谪的苏轼因其讥讽朝政而遭捕,此时任御史中丞的李定主导了对苏轼羁押审问,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由于苏轼文名远播,当时朝野对此案议论纷纷,如苏辙曾言:“何罪之大?独以名太高。”尽管如此,在营救下苏轼最终获得特赦开释,但这也标志着神宗开始怀疑改革,并逐渐转向利用改革派。
随着时间推移,对王珪等人的攻击和张商英案件,让舒亶陷入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与权力斗争之中。他虽身处其中,但始终保持独立,不受党派利益影响。在绍圣年间,他没有回到任何一方,而是在当下的历史背景下坚持自己的原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典范。
在宋史记载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舒亶更多详细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邵氏见闻录》的记载存在偏颇,因为它是一部充满保守色彩且带有明显错误倾向的情感记录,因此在研究时应当加以甄别和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