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枚土鸡蛋到电商巨人名人的创业故事启示我深刻体会
记得两年前,我,90后创业者曹席斌,站在创业门外时,他对互联网充满了美好想象。当他和团队踏上创业之路时,经过两次失败,第三次找到了土鸡蛋接地气的电商之路,终于成功挣钱了。看看他三次项目的选择,或许对你创业有所启发。
第1回合
开发社区消费APP
在重庆九龙坡区石桥铺彩电中心附近一栋老居民房里,“墙是我们自己刷的,很简陋。刚起步,就是住宿点也是工作地点。”一名戴着黑色眼镜、穿着黑色T恤的小伙迎了出来,一脸尴尬笑容。他叫曹席斌,是2013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化学工程系,没有回贵州老家,而是在重庆留下来开始他的创业梦想。
2013年初,当时把目光瞄准了互联网市场。在他看来,只要研发出一款消费APP软件,就能带动时尚的消费观念靠广告效益轻松盈利。但这条路并不顺畅,他和团队以失败告终,因为推向市场推广和物料成本没钱,加上用户少,一年时间过去了。
自我总结:“当时创业有点盲目,没有精准市场调查,看效果慢,不懂如何快速获取资本回收。”
第2回合
靠咨询策划想赚钱
去年3月心灰意冷的曹席斌决定在另一条道路上寻求成功。他找来另外两个合伙人凑齐5万元,将目标锁定为做实实在在的项目。在这段旅程中,又一次遇到挫折。首先是合伙人之间分歧,有一个60岁以上的人,他们之间代沟太大很多项目因意见不一最后不了了之。而且顾客找他们做项目,在前期策划形成双方敲定后,却又改动原计划,最终执行困难顾客也不愿支付。这导致公司几乎亏掉前期所有资金。
自我总结:“那个项目下来,我们几乎亏掉公司大半个前期盈利。”
第3回合
高大上的转卖土鸡蛋
“青年人不能眼高手低。洋有洋活法,土有土价值。”他的父亲,这位贵州省地道农民,以此作为教诲给连续两次失败后的儿子听。
父亲的话让曹席斌醒悟到了什么,他意识到,为何不把“土”的有价值的事情,用互联网运出去?经过沿海城市调研结合重庆特色,他选定销售土鸡蛋这个行业。此举既具有创新性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即便面临风险,也被视作是一种智慧选择。
再说干就干今年4月初曹席斌组建团队创建了姜戈互联网生态农场服务平台开卖并赚钱。这一次不同于往常,不仅仅是因为他选择了一种新的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学会如何将风险降至最低,从而确保生产稳定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通过与农民签订合同并实施标准化养殖方式,并且采用视频监控系统来保证长期稳定的产品供应,这样可以确保质量同时减少中间环节损耗,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自我总结:“养鸡是一个涉及大量风险的事,要怎样才能保证生产源固定呢? 采用分包形式,与农民签订合同立标准,对农场进行视频监控,可以长期为大城市提供稳定的土鸡蛋。”
关于数据统计显示,大部分成功企业主都是30岁~38岁期间进行第三次或更多次试验才取得成果,因此对于那些想要成为真正企业家的青年来说,如果第一次或第二次尝试没有达到预期,那么不要放弃希望,每一次经历都值得珍惜,因为每个错误都是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而正如《古文解字》所言,“知其然则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不断探索、学习与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市场规律和管理技巧,所以多请教学界、行界等各方面的大师指导,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比如参加会议、讲座或者跟随其他经验丰富的人一起行动,这些都是提升个人能力非常好的途径之一。我相信,无论你是否像曹席斌一样遭遇过失败,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只要你坚持不懈,你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路径,让你的梦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