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凭傻劲儿从编织竹筐到开设西餐厅的喜茶创业故事与启示在自然之境中孕育梦想
在采访中,Peter只有一个要求:就叫他Peter吧,这样大家都习惯了。了解Peter,你会明白“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千古名言的真谛。他出生于1981年,原名罗宗华,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少年,却能够在繁华都市中营造南美风情;手上长过老茧的竹编好手,却能为异国他乡寻觅乡味的老外烹饪出地道正宗的西餐。
生活上,他保留着一些农家气息:24岁结婚,26岁得子,比城里人先行数年。住房要租,交通靠走,与一些高级打工仔有些相似。“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想过那些奢靡的享受。”他的日子朴实、简单,为人正直、热情。
事业上,他飞跃了田野超越了烦躁都市,那股“洋”味脱俗而真诚。在他的手中,“The Tex-mex Burrito、大使塔可卡尔邦、塔可、法嘿塔(菜名)玩得有张有度,从不为川人改良口味只为那股正宗地道的‘西洋’味;句句字正腔圆的英语竟令人难以分辨出他是位初一辍学的农家小伙儿,与老外对话宛若同乡般亲热。”
偶然,他小心翼翼问道:“你是否觉得我说话结结巴巴?”记者答:“你说英文可比中文要流利很多。”他微微一笑,黯然低头说:“我老婆也这样说的……”
对于成功,Peter解释很简单,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也许他还不明白,现在社会已经不再是富贵世袭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是一个智者真者时代,更是英雄出少年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讲,他那傻傻地、懵懂地一笑验证了这个时代新定义。
怎知艰苦岁月
在与Peter交谈中,他虽有时语句断断续续,但确也时不时会给出一些经典的人生感悟。“如果你一直从事着扫地工作,一年如一日,你就不会觉得扫地有多艰苦了。只有有了变化,回味过去才知道那段时光是艰苦的。”
12岁辍学编竹筐卖钱
他的家在资阳农村,因为交不起学费就读到初三便辍学。当时Peter才12岁,用脑筋灵活思考身边哪些邻居过得比较好,他们做的是什么。不久,就注意到编豆瓣筐卖可以赚钱,便偷偷去看别人编筐学习两个月后终于摸索出了第一个豆瓣筐卖掉后赚到了第一笔钱。
借来50元闯荡成都
拿到身份证后,他离开家人的贫穷生活,在成都开始了一段打工生涯,从1996年起,一周200元包吃包住,还要站十几个小时洗碗,每个月净收入200元。但身体不断流鼻血,被迫停下工作。此后杀鸡守店端盘子……七八份工作,无论何种工作,都没有让他放弃,最终命运悄然改变……
际遇命中恩人
1997年,在成都的一家小西餐厅帮厨期间,与Mary相识。这位满脸笑容发福的大姐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在科分院当外籍教师,全名Meredith Elizabeth Dunton(梅瑞狄斯·伊丽莎白·丹顿),大家叫她Mary。在厨房帮忙的小彼德总是在远远望着Mary坐在旧位置上的样子,而Mary总是在点菜后的意见提出至餐后指导主厨学习新菜,从指导店内摆设至教授员工英语。
Mary成为他的导师和朋友,她愿意帮助他学习西餐技术,并且鼓励他开自己的西餐厅。一天,她提议送彼德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西餐烹饪,她将支付全部费用。彼德接受并表示一定努力学习。一年的时间里,他迅速提升技术,不仅牛排和墨西哥菜闻名于业内,也赢得了一些同学的心意。
2万元换取股份
2000年初,当投资商计划在成都开设新的西餐厅之际,彼德用仅有的2万元想换一点股份。他战战兢兢向投资商提出这个想法,并最终获得2%的事实上的所有权。这意味着除了制作美食以外,还能参与管理,有所作为,即使不是绝对权力,但至少可以留心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