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句比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译文及注释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以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而青女出以降雪。”高诱注:“青女主雪也。”素娥:谢庄《赋诗于后庭园》。“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 月,有白色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皆美貌”。吕向注:“檀药皆美貌”,斗婵娟即比喻美貌。
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冯氏以为艳情诗。但从文本看,是写深秋夜景,不为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寓意于夜景中的冷艳之美。
首二句以物候变化说明春过半载长夏将尽,其次二句言江边晚霞映日金辉斑驳可爱。而三四句写超凡神女竞妍斗媛。在诗中,将想象为主、因象寄兴,用想象力赋予自然界生命,从而使得这首简单的描绘变成了高度抒情的艺术品。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它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这并非仅仅是画面的叙述,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表达,是一种心灵交流与共鸣的情感体验。
读了李商隐这首《试问》,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单纯描述一个场面,而是在这个场面下展现了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和思考。此外,这首诗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一种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他对于人生意义的一种深刻反思。
分析
通过“初闻征雁已无蝉”的开头,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一个深秋时节的事情。当时大多数昆虫已经停止活动,只剩下少数几只鸟儿在寻找栖息地或飞迁途径。大型鸟类如鹤、鸡等通常会早些离开,但小型鸟类,如蜂、蝴、螽(今称蟷螈)等则通常较晚才离去,因为它们更依赖食物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初闻征雁已无蝉”,既表达了时间流逝,又让我们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声音。
接着“百尺楼南水接天”,这里用“百尺楼”来形容建筑高度,使得整个人物关系变得更加宏大和壮观。而且它所处位置又恰好是低洼的地方,所以当看到那片宽广的湖泊或河流,就像是一个海洋一样,与蓝色的天空相融合,使人感到震撼。
“青女素娥俱耐冷”,这里把冬眠状态下的昆虫(蜻蜓)、动物(如兔子)以及植物(草木)的抵御严寒能力进行比喻,把这些生物作为例证来说明人类在逆境中的坚韧性格。在古代文化中,“青女”代表着冬眠前的女性形象,她们要准备好迎接春暖花开的时候。而“素娥”的出现,则暗示着她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她们同样需要准备适应环境变化。
最后的两个字眼似玩世不恭但实则含蓄蕴藴的是“斗婵 娟”。这句话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一份淡定自若和优雅动人的气质。她们似乎在享受一种超越空间时间束缚的自由生活,那是一种难以企及却又令人向往的情趣吧?
在最后评价方面,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哪个层面,这篇文章都是关于对自然世界的一次探索,对生命力的赞颂,对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映照,它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采和勇气,让每一次经历成为一次提升自己的人生旅程。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你的笔触捕捉那些瞬间,让它们永恒化身成文字,让更多的人也能分享到这一刻上的喜悦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