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在社会背景下诠释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刘商,字子厦,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年间,我中进士,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除了文笔之佳外,我还擅长绘画。在诗歌方面,以乐府体为主,深受世人喜爱。我野史逸闻颇多。
我从小聪明好学,一直勤奋学习,不仅记忆力强,而且善于思考,对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在那时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便是我精通的一项技能,它在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无论是儿童还是妇女,都能熟背其词。
后来,我参加科举考试成功,为台省作郎官。然而我的性情却更偏向于道术和修炼,每遇到道士便敬仰不已,将他们视为老师,并给予支持和资助。我曾尝试炼丹服气,从未停止过努力和恳切。常感光阴似箭,身体渐显衰老。早晨起床如同疾驰中的车马,只是在夜幕降临时才稍微停歇,但我自己却劳累不堪,而那些虚浮的荣耀和世俗的职位对我又有什么意义?
古代贤者们纷纷弃官寻道,这些出世之人大多数都能够获得超脱。这让我想起了已经完成了家庭事务,没有再被尘世所困扰,也许远游各地也是一种解脱?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借口健康原因请求辞去我的职位,更换了一身道服东游,在广陵城内街市偶遇一位卖药的道士,他正在聚集的人群中售药,其效用据说非常显著。当他看见了我,那神秘而独特的一面,让他停止了销售,就拉着我的手登上了酒楼,与我畅谈饮酒。他讲述的事迹,从秦汉一直到历代,用得如此真实,就像是亲眼见证一般,使得我惊叹不已,如同对待师傅般尊敬他。
晚上,当我们分开时,他悄然消失。而第二天,我再次在街市寻找,却依旧无踪迹,只留下一句戏言:“无事到扬州相携上酒楼,药囊为赠别千载更何求。”这句话在脑海中回响良久,即使夜幕低垂,我们方才告别。但随后几次寻访他的踪迹,再也没有结果。不过,那个小药囊里的九粒药丸,以及他的戏吟,一直萦绕在心头。
终于有一天,在打开那个纸包葫芦之后,我发现里面的“麻籽”,按照那位道士的话语吞下后,不禁感到精神焕发、饥饿减少、身体轻松、心境清澈。此后的日子里,我继续踏上了茅山与宜兴张公洞之间漫长而美好的旅程。在此期间,或许就隐居于某个荒僻之地,即使樵夫偶尔经过,也会听到我的声音:“吾乃刘郎中。”但不知人们是否真的明白,那时候的我已经成为了一名隐仙。而这一切,全都是因为那一次偶遇,以及那个神秘的小药囊带来的奇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