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经典唐诗20首数据驱动
在唐朝的文学史上,刘希夷是一位以歌行见长的诗人,他善于用诗歌表达闺情和感伤。虽然他的成就并未被后世广泛传颂,但他留下的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对刘希夷的一些生平事迹和代表作的介绍。
生平考证
关于刘希夷的生平,有许多说法,但很多都缺乏确凿的根据。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他死于宋之问的手中。这一说法起源于唐人的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但仔细推敲,这一说法不仅无从根源,也无有力的旁证,因此难以成立。
时间上的考量显示,若按《唐才子传》的记载,刘希夷在上元二年(公元675)中进士时“年二十五”、死时“未及三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卒于仪凤、调露间,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而宋之问则在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方才“甫冠”,因此比 刘希夷小整整二十岁,当 刘希 备三十岁死时,宋之问只不过是个十岁的幼童。
就情理上讲,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件,那么宋之问作为外甥,对待 刘 希 够应当有更多的情谊,而不是采取如此残忍的手段去杀害他。这也说明这一事件可能并非历史真实所载。
代表作
《从军行》
《采桑》
《春日行歌》
《春女行》
《捣衣篇》
《代悲白头翁》
其中,《代悲白头翁》这首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掣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这首诗中的意境和辞藻,被后来的人们,如《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或黛玉的《葬花词》,模仿了一遍,可见其魅力深远。
墓志铭
清朝初年的雍正七年(1729),汝州文人用青石将刘墓护砌,并立碑刻出:“唐诗人刘希夷墓”。光绪二十四年的1898,以及1984年的重建,都体现了人们对于这个古代文学家的尊敬与纪念。在1999年的秋季,用青石重砌圆形墓冢,又象征性地增加了一个直径为2.9米、高1米的地面标识,以示30周岁归终点。不过,由于管理不善,一次山火导致纪念堂被焚毁,只剩下部分遗址至今仍存留着对这位古代文学家的怀念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