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琳明清小说中的情感共鸣

  • 历史
  • 2024年12月30日
  •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他九岁就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在他的一生中,他以其卓越的学问和深厚的情感而闻名。 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才华,也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

蔡国琳明清小说中的情感共鸣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他九岁就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在他的一生中,他以其卓越的学问和深厚的情感而闻名。

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才华,也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这份荣誉是他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

光绪十六年(1890)以乡试第三名授国史馆校尉,遇缺即用。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他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历史,并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世人。归籍返台后,他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台南蓬壶书院山长,并补用育婴堂及恤嫠局主事。他在这些岗位上,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还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蔡国琳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人的细腻理解,以及对社会的广泛关怀。他的一生,是明清时期文学界的一颗璀璨星辰,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和思考时应该参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