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雾江云独悲行暮愁随吟坐啸
秋日杂感(行吟坐啸独悲秋)赏析
陈子龙的《秋日杂感》是一组以“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为首的十首诗作,这里我们将重点分析其中的一首。该诗在明朝末年写成,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和对国泰民安的渴望。
诗中的“行吟坐啸独悲秋”,不仅描绘了一个孤寂的情景,也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哀愁。这里,“独”字用得很有力,它不仅强调了孤立无援,更指出了抗清斗争中个人所面临的困境。
接着,“海雾江云引暮愁”,画面一转,天色渐暗,海上雾气缭绕,江边云遮月,让人联想到战乱之下,大地凋零、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这两句不仅是自然景观描写,也是历史事件描述,用来形容那些被迫远离家园的人们的心情,以及他们眼中的那片荒凉无人的世界。
接下来,“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这两句更进一步展开了前面的主题。这里,“醉”字借用自古代典故,不信苍天长久昏醉,让人怀疑神州大地真的会如此短暂地失去光明。而“最怜无地可埋忧”,则表现出一种绝望和幽默讽刺,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希望lessness。
最后,“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这两句继续描绘了一幅残酷现实的情景:战乱后遗留下的尸横遍野,无数平民成为刀下亡魂;而那些幸存的大臣,只能靠种瓜为生,与过去辉煌相比,如同从公卿降格为庶人的故事一般低微。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能够认出曾经熟悉的地理标志——瓜田,从中看出他们对于往昔生活的一份执着与怀念。
整体而言,《秋日杂感》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事物与情感交织,在传递个人的哀愁和国家危机之间形成一种紧张共鸣。它展示了一位晚明文学家的政治理想、社会责任以及艺术追求,并且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人文关怀,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