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从事无所不用其力
读音:mǐn zhī cóng shì, wú suǒ bù yòng qí lì
成语出处:《汉书·食货志》:“民之从事,无所不用其力。”
成语造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不分昼夜地备战和征讨,实践了“民之从事,无所不用其力”的精神。
近义词: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全力以赴
反义词:懒惰、半途而废
成语用法:形容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上投入极大的精力和努力,没有什么是不愿意去做的。
成语繁体:
民之從事,無所不用其力。
常用程度:
较为常见,但使用频率并不高。
感情色彩:
积极向上的,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成语结构:
由三个字组成,其中“民”、“之”、“从”、“事”是名词,“无”、“所”、“不”是副词,“用”是一个动词,“其”是一个代词,“力”是一个名词。整个成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
解释来源:
本句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班固(32年-92年),东汉初年的史学家。他著有《汉书》一部,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西汉时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与分析,本句作为他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描述,也显示了他对于人民生活状态的一种深刻洞察和理解。同时,这句话也传达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类劳动态度,即每个人都应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句话后来被收入古文典籍,被后人广泛引用并成为一种美德象征,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