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李白最著名的50首诗在社会的舞台上闪耀
我,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进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学习,但后来转到了厦门大学。1949年随家人迁往香港,再次迁到台湾就读。在那里,我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同创立了“蓝星”诗社。在1953年的那个重要时刻,我们的诗歌世界被激活。
随后的岁月里,我前往美国深造,在爱荷华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回国后,我成为了一名教授,在台大、政大、台大的教职,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至今。我目前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我的生活轨迹和诗歌风格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几乎是整个三十多年的文学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这段时间里,我从西化走向回归。在早期的论战和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中,我坚持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同时忽视了读者和现实社会。但我自己也曾坦言:“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这表明了当时我的态度,那是一种脱离本土而追求西方现代主义的姿态。
80年代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对我的创作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将笔触“伸回那块”,写下许多关于乡愁的小诗,对乡土文学从反感转变为欣赏,这是我从西方回到东方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被誉为“回头浪子”。从艺术角度看,我是一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的诗人。我作品中的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它们因题材而异。当我表达意志和理想时,我的作品常常壮阔铿锵;描写乡愁和爱情时,则细腻柔绵。
出版过多部诗集,如《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总计超过十几部。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著作,这些都是我个人的心血之作,也是我与这个社会共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