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唐代诗人在社会的光芒
我,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我入读金陵大学外语系,并在不久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至香港,再次搬家到台湾,就读于大学的外文系。在那时期,我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人共同创立了“蓝星”诗社,这对我的诗歌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我继续追求学术上的进步,在美国进行学习,最终获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归国后,我担任多所高校的教授职务,如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我现在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
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我生活和作品的变化轨迹几乎可以说是整个诗坛三十多年的走向,即从西化到回归。在早期的论战和70年代中期乡土文学论战期间,我的诗歌论述和作品展现出了强烈地主张西化倾向以及忽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一面。这一时期的我,以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为灵感,以泰晤士河水为写照,用笔画下了一首又一首充满西方文化气息的小小颂歌,而这正是我少年时代心中的理想境界——仿佛喝下1842年的葡萄酒一般醉心其中。
然而,在80年代之后,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民族之地对于创作力量的重要性时,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把笔伸回那块土地上,用情感丰富的情景描绘,让那些动人的乡愁流淌出来,对于乡土文学也由反对转而成为亲切之友,这个过程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人终于找到了归途,被誉为“回头浪子”。
从艺术角度看待,我是一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我的作品风格各异,一般来说,它们都是因题材而定。一方面表现意志与理想,便显得壮阔铿锵;另一方面描绘乡愁与爱情,则显得细腻柔绵。我出版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包含着无数关于生活、社会乃至个人内心世界的小小故事,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