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在社会的长河中经典唐诗20首如流萤点缀着岁月的轮廓

  • 古诗
  • 2025年02月20日
  • 我,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进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学习,但后来转到了厦门大学。在1949年的那一年,我随父母迁往香港,并在隔年前往台湾继续我的学业,在大学外文系深造。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同创立了“蓝星”诗社,这段时期对我的诗歌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我前往美国进修,在爱荷华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回国后,我担任过多所知名高校的教授,如诗大、政大

余光中在社会的长河中经典唐诗20首如流萤点缀着岁月的轮廓

我,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进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学习,但后来转到了厦门大学。在1949年的那一年,我随父母迁往香港,并在隔年前往台湾继续我的学业,在大学外文系深造。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同创立了“蓝星”诗社,这段时期对我的诗歌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我前往美国进修,在爱荷华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回国后,我担任过多所知名高校的教授,如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我现在是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我生活和创作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我对西化倾向有着强烈的主张,对读者和现实都持有忽视态度。这一时期,“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河水”,我更多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无非是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一般纯净而不留痕迹。

80年代之后,我开始认识到民族居住的地方对于创作至关重要,将笔触“伸回那块”,写下许多动情乡愁之作,对乡土文学也由反对转为亲切,这一变化使我被誉为“回头浪子”。从艺术角度看,我是一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其作品风格极其不统一,一般来说,只要题材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风格表达意志和理想的大型作品往往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小品则细腻柔绵得很。我出版了包括《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部詩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