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传说中的奇迹花开时节
在那遥远的明末,一位清贫而有学问的文人,擅长琴棋书画,对红尘世事早已看透,他选择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的白云寺,以法号“释易寿”示人。寺内景色秀丽,院中广植牡丹花草,与自然和谐共存。易寿除了恪守佛教义务外,在闲暇时光里,他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研墨作画之中。他尤其擅长绘制牡丹,其作品细腻逼真,如同天赐一般,每幅画都能让观者拍手称绝。
他的艺术名声迅速传遍了周边百里之地,求他作画的人络绎不绝。在一年的一春时节,当谷雨前后的大雨滋养了土地,让牡丹争相竞开时,无数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山拜佛观花,以期望获得富贵、吉祥与安康。这一天午后,当易寿正在院中专心致志地描绘着这些竞艳争妍的牡丹时,却被远处不断增加的声音吸引。
抬头望去,只见几个庄丁打扮的人群中,有一个身形肥胖、神情傲慢的男子大摇大摆地走来,这就是当地恶名昭彰的“王大癞”。他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而今日却对易寿一手好笔下的美术作品垂涎三尺,不顾一切想要得到。然而,即便是这样的高级收藏家,也难以容忍被拒绝,“王大癞”愤怒至极,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易寿,但这位隐士坚定立场,不愿屈服于非正义之人的压力。
最终,“王大癞”气得无奈,只得带着失落离开,那砚台上溅出的墨迹,却意外地点缀在附近几棵牡丹上的花瓣上,再次流淌下来,最终凝固成紫斑,这些紫斑就此留下,从此每当花开季节,每年春日佳节,都可以看到那些曾经遭受污染但又奇迹般生存下来的“紫斑牡丹”,人们也由此传颂起这个故事,并把它作为一种象征,用以纪念那个不屈不挠精神与美好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