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老板的大学生创业故事在社会舞台上绽放
我曾经是一个热爱戏剧的少年,在首都剧场看了第一部戏《蝴蝶梦》,那时候我才小学五年级。随后,我每天放学后都会在剧场东游西窜,与十几个剧场家属子弟一起玩耍。我父亲傅维伯是当时首都剧场的经理,因此我从小就深深地迷上了戏剧。
在演出前,我会拿着戏的说明书钻到后台,找演员签字;在后台琢磨道具,对《天下第一楼》的烤鸭道具垂涎不已。回想当年,也许对戏剧的爱好就是在舞台上捉迷藏时植入血脉的。
从我的父亲接手人艺小剧场第一部戏开始,我就开始帮忙,检票、买盒饭等。高二时,我开始在一些剧组里当制作助理,从此经常给各个剧组打杂。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我的合作伙伴赵淼,我们一块看戏,一块打杂,这也算是一种勤工俭学。当我们需要往舞台上撒花,为《无常女吊》而撒花,我们两个小孩就在舞台上空铁网里边爬边撒,一边小声评论。
2002年大学生戏劇節,赵淼合计弄个戲参与参与。那就是《伊库斯》的诞生。在北劇場演出3場,据说引起不小的轰动,但場租有爸爸給,费用大家凑,也談不上什么资金運作,但無論如何開了個不錯的頭。
毕业后的我先后进了北京儿艺和橙天娱乐工作。在北京儿艺让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而橙天娱乐让我学会了如何做合同、做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制作人的基本功课,如装拆舞台、找排练场、担任制作人、自己排戏,从少年时期到大学毕业,这是我在戲劇圈裡的一路折腾下来。
离开橙天娱乐后,当手边制作的事务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感到必须成立公司。这就是哲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诞生的故事。一切从老板到员工,只有我一个人的初创公司面临着各种挑战:选定演员、搭建导演班子以及如何把钱花得恰到好处同样订十块钱的盒饭,如何能让演员更满意……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的任务是怎么赚钱,以及抓策划和营销。
2007年,《达人未爱狂想曲》面世,这是我作为监制的一次尝试。这部作品号称“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形体戲劇”,它在人艺小剧场首演就赚到了32万元票房。而之后,它吸引了一些公司主动投资,使得拉投资变得容易起来,现在公司忙不过来,就加一个人,加到了现在手下有4个“小弟”。现在,“哥几个跑起来喽”成为了衡量公司景气的一个标准。
接着,在得到投资的情况下,我运作《东游记》,商演8場基本上收回成本;同年的下半年,则是自费投入28万元进行《收信快乐》,请来了沙溢担任男主角,最终票房达到34万元。此外,还有一系列其他项目不断展开,每一次成功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验证我们的模式和方法,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