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三代黄金珠宝商的创业故事坚守与传奇交织
在商城义乌,工人西路和城中中路多年来一直是繁华之地,林林总总的黄金珠宝店将沿街打扮得光鲜亮丽。20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扔在这里,带走了他们想要的黄金首饰。如今,随着全国黄金交易市场的放开,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逐渐少去。
但随着时尚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到来,义乌黄金珠宝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日渐齐全、高档甚至天价的珠宝首饰出现在这些或新或老的店铺里,再走入寻常百姓家。
与义乌小商品一样,黄金加工和珠宝行业的发展也真实见证了义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生的巨变。“财富工作室”记者走访了前后三代黄金珠宝商人,他们讲述自己的财富故事,如石光元、黄金吐夫妇以及他们子女。
第一代:躲躲闪闪的小日子
故事:从乡下去打工
80岁高龄的大师石光元是义乌最早打制匠之一,他十几年前就离开了这个行业,但提起当年的打制岁月,他仍感慨万千。他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政策不允许的情况下,只能偷偷摸摸进行他的手艺,因为害怕被发现,就搬到了一个远房亲戚家的一间小屋里,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做抛光等动静不是太大的工艺。这段时间虽然艰难,但他始终坚持下来,一直到1985年政策松动才有机会回到市区开设自己的店铺。但几年后,由于竞争激烈,他决定放弃这条路。
第二代:创业艰苦的小日子
故事一:送饭“偷学”技艺
50岁左右的大师黄金吐夫妇,是石光元当年的徒弟。在看到石光元躲躲藏藏地打制之后,他们本能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个赚钱的手艺。于是,他们向石光元提出学习,但遭拒绝,这更激起了他们好奇心。当时因为政策限制,不敢公开练习,所以只能通过替他送饭的时候偷偷观察技巧,并尝试模仿。而且由于熔合金属需要吹气,而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很难掌握,因此找到了一个废旧汽车轮胎,将喷枪的一端连接上,一边朝内充气,一边利用气压让喷枪持续稳定工作。这招土办法不仅省力,还提高了效率。一条精细加工的心形项链通常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而此时每条项链能挣取5块钱,对农村生活依赖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笔可观收入。
第三代:追求时尚的小日子
故事二:跟随流行潮流
如今,加盟东南亚、香港等地区市场经验丰富的大师 金莉亚,以其对最新流行趋势敏锐洞察,为家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她说:“今天我们关注的是翡翠。”她经常参与国际设计展会,与设计师交流,她相信只要能够跟进时代脉搏,就能够保持业务上的竞争力。她认为自己所处这一代相比祖辈,更具备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能力,同时对于技术革新也有更深刻理解。她希望未来可以继续引领家族企业走向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