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与曹丕的社会交锋
我,刘商,字子厦,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年间,我中进士之考,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我的兴趣不仅限于文学,还擅长绘画。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我以乐府体裁著称。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儿童还是妇女,都能熟背胡笳十八拍这首传世之作。我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登上仕途,但我对道术的热爱却使我无法完全沉浸在世俗的荣耀和官位之中。我常感叹光阴似箭,身体渐渐衰老。每天早晨起床就像疾驰的马车,一直到晚上才稍微停歇,但那份劳累与虚浮的荣耀相比,却又有什么意义?
古代贤者们都抛弃了职务去追求道术,最终很多人能够实现出世。这让我思考,不再被世俗所累,又何如远游?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借口有病请求辞官,更换为道服东游,在广陵城内街市偶遇一位卖药的道士,他的人气非常高。人们说他的药效奇佳。我与他相遇后,他停止了销售,将我们引向酒楼,对我殷勤劝酒。他谈论的事物,从秦汉至今,每个细节都仿佛亲眼所见,让我深感惊异。
夜幕降临后,我们分手时,那位神秘的道士悄然消失。我更加好奇地寻找他第二天,但他依旧在街市里卖药,看着我也愈发高兴,再次带我上了酒楼继续高谈阔论,并赠予一个小药囊,说:“无事到扬州,相携上酒楼。药囊为赠别,千载更何求。”那句戏吟让我铭记在心,只是在天黑之后,我们方才告别离去。
之后,我多次寻访那位神秘道士,但再也没有找到。当打开他赠送的小药囊时,只见里面用多重纸包裹着一个小葫芦,上面装有九粒类似麻籽的小丸子。我按照他的指示吞服那些丸子,当即感觉精神焕发,不饥不饿,同时身体轻松清爽,心灵平静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前往茅山和宜兴张公洞探险。在张公洞期间,由于景色美丽,便选择了隐居于竃画溪的一座茅草屋中,与樵夫们擦肩而过,他们只知道“刘郎中”居住此地,而不知道具体位置。那时候已经成为了地仙一般的人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