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
在我年幼时期,我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家境贫寒,没有条件去购买书籍来阅读,每次借书于藏书之家,手自记录,计算好归还的日期。我记得那时候冬天特别冷,砚台上的冰坚硬到无法弯曲的手指,也没有放弃。我一遍遍地记录下来,然后带着它们走去送回,不敢稍微逾期。
由于这样的人缘关系,我能不断地借阅各种书籍。这份勤奋和毅力让我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对圣贤的道德有所了解,并且也渴望遇到有才华和学问的人。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我未能找到那样的人。因此,我不得不远赴百里外,从乡里的前辈们那里学习经典。
那些前辈们德行高尚、威严尊敬,他们的门人拥挤其室,但他们从未降低过语气或表情。我站在他们身边,用疑惑的问题询问,他们俯身倾听我的问题,即使偶尔因为我的愚蠢而被他们斥责,但我依旧保持恭敬和礼貌,不敢再说一句话。如果他们脸上露出欣悦之色,那么我又会继续提问。
尽管我愚钝,但最终还是能够得到一些知识。当时我跟随老师学习,就像负着箧包、曳着屣鞋,在深山巨谷中跋涉,无论是冬日风寒还是大雪覆盖,都没有让我们退缩。即便是夜晚,我们都不能安然入睡,因为四肢僵硬而动弹不得,只好有人拿热汤给我们涂抹,一层层地用温暖的衣物覆盖我们的身体,以至于最后才能逐渐恢复过来。
当时同舍同学们都穿戴得花枝招展,有些甚至佩戴着珠宝饰品,而我则只穿着破旧衣服,与众不同,却丝毫没有羡慕或向往的心思。原来,这种勤勉与艰辛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
如今虽然已经老迈,但是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只幸运能加入君子之列,而且还能接受天子的宠爱,被公卿之后所认可,每日侍坐备受关注。而四海之内,也有人称呼我的名字,说起才华超过我的人,那又有什么奇怪呢?
现在的小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可以每天获得廪食供给,每个月还有父母留下的裘葛遗物,再无冻馁之患;坐在大殿下诵读《诗》《书》,也不必奔波劳累;有司业博士为师傅,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没有难以求到的情况;凡是应该有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过去那样自己亲笔录抄,还要找别人帮忙后才能看到。此外,如果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够精湛,或许心中的专注也不是那么坚定,那岂不是其他人的过失吗!
东阳马生的君子,在太学已有一年的时间,他在流传甚广,是位非常优秀的人。在京城见到了他,我作为乡邻谒见他,为他撰写了一封长信,其中内容畅达,与他讨论起来话题丰富多彩。他曾经用心致力于学习,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点善学者的标志!当他准备回到家乡见亲眷时,我故意告诫他关于学习的艰难,以此表达对他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