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历史 > 历史
党史学习教育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定格了铭刻在
admin2023-12-23【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诗有历史,文字也有历史。 清代抒情诗人周济提出的这一审美观点,在伟人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他就是毛泽东。 在革命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毛泽东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字
“诗有历史,文字也有历史”。 清代抒情诗人周济提出的这一审美观点,在伟人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他就是毛泽东。 在革命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毛泽东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字里行间充满了他的才华和谋略。 他用古诗的永恒,记录人间正道的沧桑; 他用克服过去的英雄气概,赋予了他的文字吞山吐水的气度。
诗歌与历史融为一体。 毛泽东个人诗学的崛起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 他用诗歌定格了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历史场景,书写了一部生动的中国革命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风雨,百年巨变。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关口,《四川日报》特邀省作协主席阿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国史专家陈冬林,解读党的辉煌毛泽东诗词中的历史,供读者阅读。
向东长征
伟大的历史功绩和经典诗词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的毛泽东诗词18首,是中国革命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18首诗中,最经典的是《齐鲁·长征》和《沁园春·雪》。 毛泽东以巨大的英雄气概记录了伟大的历史。
陈东林介绍:“1957年1月,《诗歌杂志》创刊号刊登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此前,《诗歌杂志》主编臧克家等人曾写信给毛泽东,请毛泽东提交1月12日,毛泽东回信,抄写了过去的十首旧体诗,并附上《诗刊》寄来的八首诗。 《诗歌杂志》,共18首诗在另一张纸上,并同意出版。 这十八首诗分别是《沁园春·长沙》、《菩萨·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如梦岭·元旦》、《菩萨·曼·大白地》、《清平乐·会场》、《》 《十六字令三首》、《忆琴娥·娄山关》、《七路·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路·长征》 柳亚子》、《浣溪沙·与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条歌头·游泳》。
安顺场石棉红军渡口(黄刚摄)
陈冬林认为,如果把毛泽东的全部诗词按照思想观念、时代气势、艺术造诣排列顺序,《齐鲁·长征》和《沁园春·雪》无疑是名列前茅的。 这两首诗写于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 是当时流传最广的。 1935年9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红方面军。 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翻过了岷山,攻克了险要的腊子口。 通过红军侦察连缴获的几份报纸,聂荣臻看到了徐海东红军与刘志丹红军在陕北汇合的消息,立即将报纸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啦!好啦!我们已经快到达陕北根据地了!” 随后率领陕甘支队日夜兼程向陕北进发。 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休息动员两三天。 毛泽东在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即兴朗诵了翻越冰雪覆盖的岷山以来心里酝酿的《七韵长征》这首诗。
大渡河(黄刚 摄)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时候,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他恍然大悟。” 著名作家阿来直言,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复杂的话题。 毛泽东用8句56字概括说:“无论是革命史,还是革命史,就诗歌史而言,都是里程碑式的经典。” 《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楼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序三首诗》都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写下的。 都是写在路上的,不过都是一景一地。 只有《齐鲁·长征》场景多、地点多、气势磅礴。 “毛泽东用地理书写的方法,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写了出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心动魄,有多少曲折,有多少悲壮的故事,有多少故事。感动天地哭鬼神,都被毛泽东凝结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地对应了一句‘放心吧’,表现出毛泽东一笑而过的气氛。” 阿莱说道。
《沁源春雪》显示,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领东征红军到达延长县,准备东渡黄河,进入晋西。 这时,下了一场大雪,飘落的雪花覆盖了辽阔的秦津高原,黄河也被银白色覆盖。 长征的威严依然历历在目,如今红军即将再次渡过黄河东渡,再次留下前所未有的历史足迹。 毛泽东激动不已,写下了他的千古巨著《沁园春·雪》。 “一切都结束了,我们来数数名人,看看现在。”
枪林弹雨
化作金句
毛泽东的诗词金碧辉煌,言辞鼓舞人心。 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写下的军旅诗篇,堪称中国革命的史诗篇章。 我们熟悉的经典中,战场的硝烟和瞬息万变的敌情化作豪迈、浪漫、轰轰烈烈、奔放的金句,流传至今。
1930年1月,在赣南,红军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促进了赣南根据地的发展。 敌人的“三省城剿”计划宣告破产。 当年春节,毛泽东写下了从闽西行军到赣南时的所见所闻,写下了《如梦·元旦》诗:“山下,风吹红旗如画。” 这是多么美丽而壮观的景象。 啊!
夹金山(黄刚 摄)
1933年5月,毛泽东路过瑞金附近的大白地。 雨后不久,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与西边的夕阳相得益彰。 毛泽东不禁回忆起1929年2月,他和朱德刚刚下井冈山,来到江西,指挥红军打出了伟大的胜利。 忆往昔,回望今,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蛮夷菩萨大柏地》,“红橙黄绿蓝紫,谁在练舞空中彩? ” 而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陈东林说,平时不会用枪的毛泽东也拿起手枪,亲自带领警卫排向敌人冲锋。 回顾过去,反思现在,毛泽东在诗的结尾写道:“装饰了这座山,使它变得更加美丽。”
与这首《蛮夷大白地菩萨》一脉相承的,是毛泽东1934年4月到苏区南部会昌考察指导时所写的诗《清平乐·会昌》。风景不错,文字精彩,但其实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正如他在自己的笔记中所写:“1934年,形势危急,正在准备长征,但他的心情很郁闷。 这首《清平乐》所表达的心情与上一首《菩萨满》是一样的。”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用文字来表达呢?时间可以追溯到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明枢、蒋光鼐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联合李济深等人发动“福建事变”。军队深入江、浙、皖,粉碎敌人的进攻,但他的统一战线思想只在会昌得到了检验机会,因此,南线红军基本没有被消耗,而是扩大了。因此,当毛泽东写下《望南粤》,确实是“这里风景独好”、“更加郁郁葱葱”。
走遍青山绿水
用山记录历史,用山抒发志向
毛泽东的诗词中,山几乎随处可见,如《西江明月·井冈山》、《忆秦娥·楼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上井冈山,长征途中喊过岷山、昆仑山、六盘山,最后到达延安清凉山,以此为新的起点,攀登更高的高峰……”陈东林说。 一座又一座山,贯穿其中的是毛泽东奋斗的人生史和中国革命的跌宕起伏。
毛泽东笔下的山有大、小、高、低、虚、实、有名、无名。 它们令人眼花缭乱。 它们既是吟诵的对象,也是灵感的源泉。 据陈东林介绍,除了上述四座之外,还有岳麓山、天马山、凤凰山、龟山、蛇山、武夷山、白云山……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亲自登上过他们中的大多数。 《西江明月·井冈山》是毛泽东1928年9月听到留守军民保卫井冈山取得胜利的消息时写下的。 他激动不已,当即泼墨写下:“敌军万千围困,胸有成竹。” 不动的平静。
安顺场石棉红军雕像(黄刚 摄)
1935年,红军来到娄山关。 娄山关是扼守川黔两省交通要道的门户。 它耸立在大娄山半山腰。 自古就有“万峰直入云天,中间有一线相通”之称。 军阀王家烈在此调兵,企图阻止红军向遵义城挺进。 攻占娄山关成了生死攸关的大事。 2月25日,毛泽东在电话中给彭德怀下达命令:天黑前必须攻克娄山关。 经过激战,红军歼敌2个师、8个团,俘虏3000余人,取得离开瑞金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登上娄山险关,毛泽东立即勒住马匹,望着远处的夕阳,吟诵《忆秦娥·娄山关》,‘雄关路真如铁,但现在我从头开始穿越……’”
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达到了比以前更高的水平。 陈东林直言:“它的震撼力不仅在于它描写了绵延万里的昆仑山,毛泽东的深邃眼光从高处看到了整个人类地球。” 1957年1月,毛泽东亲自作出分析:“昆仑,主题就是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别的。” 简单、直接、霸气。
同样写于1935年10月的还有《清平乐·六盘山》。 中央红军途经甘肃省固原县青石嘴。 他们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击溃了前来截击的敌骑兵团,清除了障碍,摆脱了追击之敌,一举翻过了六盘山。 毛泽东最初写的其实是一首激励战士的歌谣。 这首歌谣在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广泛流传。 直到1949年8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时,这首民谣才根据《清平乐》的歌词改写成一句:“天高气爽”。 云很淡,看得见南飞的大雁。 不到长城不能成大丈夫,只能行两万里。”据说,《清平乐·六盘山》出版后,流传着一段佳话。解放军一支小部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大批敌人围困,经过一场血腥苦战,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战士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战斗最后一次,他们打开收音机听最后一次广播,没想到一打开收音机,就听到播音员在播放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大家勇气倍增,斗志高昂。终于爆发,加入了大部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