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历史 > 历史
阅读 古诗词遇上中国地理传统文化与山湖海的盛
admin2023-11-09【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近年来,央视热门的《中国诗歌大会》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 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古典诗歌和文化的现代解读也成为近年来图书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传统文化古典诗词刊物日益流
近年来,央视热门的《中国诗歌大会》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 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古典诗歌和文化的现代解读也成为近年来图书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传统文化古典诗词刊物日益流行,题材广泛。 同时,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发表现象。 一方面,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受众对诗歌有理解和认知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教育部编写的新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词、散文的比重,这意味着未来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基于此,近年来古诗词刊物不少,但质量良莠不齐。
古典诗歌蕴含着不同维度的广阔视野。 杨金枝老师的《古诗遇上中国地理》一书从地理角度出发,用地图解读古诗中的文化内涵。 从故事传说到诗歌文化,从地理概况到人文景观,全面解读了古代诗歌中出现的地理。 知识,还有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从阅读体验来看,本书主要有三大优势:
首先,诗词与地理的结合不是死板的,而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作者在阐释杜甫《绝句》(二莺鸣柳)的文化内涵时写道:成都为什么生态良好、宜居? 一是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禀赋。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 盆地北部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盆地的形状有利于水汽汇聚。 因此,成都所在的蜀地降雨量充足。 其次,在于人类的勤劳和智慧。 早在战国时期,秦朝李冰父子就在成都平原西北部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他们巧妙地利用河流和沙洲,合理引流岷江水用于灌溉和防洪。 成都平原因旱涝而闻名。 “天府之国”。
与以往注重早春生机的诗意解读不同,作者从成都的自然地理位置出发,分析地理地形和人文工程发展给城市带来的优越条件。 这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在诗中对这一场景的描写。 这欢快明亮的景象背后的地理背景。
二是阐释古诗词中人们熟悉但不重视的点点滴滴,以小见大,深入具体。
第三,作者从容不迫地用清晰明朗的语言,把难懂的古诗词说得生动形象,让人不忍放下书来。
“千里之外,悲秋常为客,百年病痛让我孤身一人。” 在旁观者眼中,独坐在河岸高峡上的那个人只是一个糟糕的老人:两鬓花白,头发稀疏,满脸皱纹,一脸悲伤。 ,全身有病,吃药戒酒。 他自己恐怕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平凡的、无人目睹的“登台亮相”,却是永恒诗人圣人的“加冕”。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压抑,杜甫晚年凄凉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书的行文看似洒脱随意,实则体现了作者化繁为简、善用通俗语言的能力。
与传统诗歌按时代、题材、体裁排列不同,本书是根据空间顺序和地理景观类型来组织的。 目的是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更好地展示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世界。 书中精选的100首古典诗词(组)涵盖了诗经、乐府、唐诗、宋词。 他们将地理知识和诗歌欣赏融为一体,将美丽的河山和诗人的故事一一突出,把诗词叙述到远方。
如何让古诗词书籍在传统文化遗产中获得现代活力,是值得出版商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需要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和文化坚守。 本书有许多显着的特点,与其他题名各异的古诗词书不同。 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丰富和传播了传统文化。
中国人应该建立一种读诗的生活方式。 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仿佛遥远的记忆正在被拾起。 从地理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故事,有助于我们立体直观地体验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 (吴琼 中国地图出版社)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