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古诗 > 古诗
满江红写情岳飞
admin2023-12-29【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满江红树槐的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时30岁出头时写的。 例如邓光明先生就持这种观点。 有人认为是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 绍兴六年,岳飞发动
满江红·树槐的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时30岁出头时写的。 例如邓光明先生就持这种观点。
有人认为是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 绍兴六年,岳飞发动第二次北伐,攻克益阳、洛阳、商州、虢州,进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孤军奋战,没有援军,也没有粮食,只得撤退到鄂州(今湖北武昌)。 这次北伐,岳飞的野心并没有实现。 他在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巨著《满江红》。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满江红》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岳飞入狱前不久。 诗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十年名尘,八千里云月”。 这两句话一直是研究《满江红》作者身份最关键的内容。
第三种说法的理由有五点:第一,北伐时期的岳飞,无论经历、资历还是心态,根本没有内涵和底气去写出《满江红》那样磅礴悲壮的作品。 当时的岳飞正享受着辉煌的事业,充满了抱负。 他怎么会悲愤交加,以至于如此愤怒? 怎么可能有“三十年功名尘埃如尘埃,八千里路如云月”的感觉? 他哪有“让旧山河重新整理”的气度?
其次,岳飞当时非常重视功名,这一点在他的诗词中也经常流露出来。 例如驻扎江州时绍兴二三年秋所写的《提翠岩寺记》中,“功名直系扁旗镇”,而后来的《小钟山》 ”、“白头为功名”,说明当时岳飞的头发已经白了。 ,依然渴望名利。 直到金军在绍兴大败前十年,岳飞还在《智慧海》中表示“功绩必发表于偃师”。 这些同时期及后来的诗词,表明了当时的岳飞对功名的重视。
第三,《满江红》一问世就广为流传。 如此非凡之作,若真是岳飞三十多岁时所写,又怎会全失呢?
第四,不懂“三十”、“八千”。 这是钥匙中的钥匙。 几乎所有研究这个词的学者都把“三十”视为“三十岁”,因此认为这个词是岳飞三十岁出头时写的。 其实,这指的是“三十年”,即成名三十年。 在封建社会,功名是从小读书开始的,不是一出生就可以追求的。 岳飞从小习武,一直学习武术,直到入狱,大约有三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近似值。 “八千”也是一个近似值,只是表示路程的艰辛和长度。
第五,不明白“尘土”、“云月”的含义。 前者指的是一文不值,因为岳飞入狱后,他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一向重视的名誉竟然一文不值。 后者是指用竹篮打水。 岳飞征战十年,功绩毁于一旦。 这样一来,这两句话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名誉其实一文不值,一生的长征也是枉然。
按照第三种说法,可以大致推断:“满江红”的诞生时间应该是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岳飞被迫讲学到他被处决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被监禁。 “充满愤怒”和“仰望天空尖叫”。 这两句话从未有人做过详细研究,但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上看,说明岳飞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 那段时期,岳飞什么时候最生气? 上课途中,岳飞伤心欲绝,悲愤万分:“一日所得县尽皆休!国家将难以复兴!国家将无路可走。”世界要恢复了!” 随后,岳飞被剥夺了兵权,听从了耻辱的命令。 和平会谈。 但真正让岳飞“愤怒”的是当他得知自己被陷害的时候。 一位善良的大臣试图将王浚控告张宪“背叛”的事告诉正在庐山的岳飞。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为沛公而作”。 从不准获胜,到跪拜求和,再到陷害忠良,想要加害自己,岳飞最终忍不住“发怒”、“仰天怒吼”,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张宪入狱大概是绍兴十一年九月初以后,岳飞则十月初去了庐山。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应该发生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 “雨停了。” 这句话从未得到证实。 诗歌是场景的混合。 诗人常用“小雨”二字来形容秋天的冷雨。 “歇”显然是指时断时续的雨。 于是这句话就明白了:秋雨连绵不断,断断续续。 这句话既指出了作者在秋雨中创作,又体现了作者郁闷、沉重的心情。 “别等到你年轻的脑袋变白了,你才会充满悲伤。” 人们历来将“天下”视为虚词。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 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岳飞前几年写的诗中,有“白头为功名”的诗句,说明当时岳飞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随后他指挥的一系列重大军事战斗和所遭受的一系列沉重的政治打击,显然正在让岳飞的头发变白。 所以,岳飞当然不愿意让自己儿时的理想破灭。 查岳飞一生奋斗。 三十岁的时候,他很忙,谈不上“轻松”。 但在他快四十岁的时候,却成了一个无业无权的人,被迫在田地里游手好闲。 他内心的悲哀与野心之间无尽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研究表明,《满江红》的内容与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处境完全吻合。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庐山东林寺。 解释的密码隐藏在诗的字里行间。 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 南依庐山,北依东林山。 犹如一座城市轮廓,是佛教净土宗(又名莲花宗)的发源地。 岳飞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 绍兴六年,岳飞哀悼母亲去世,岳母坟位于庐山。 绍兴七年,他也因故回到庐山。 岳飞与东林寺方丈惠海关系十分密切,曾写下《普福图惠海》诗。 《满江红》中有三个“密码”可以确定其出生地是东林寺。 “我气得靠在栏杆上,烟雨就停了。我抬头,仰望天空怒吼,心里壮了。” 历来公认《满江红》是从高空写成的,但岳飞的具体位置却不得而知,只好含糊其辞地解释为某处高楼。 事实上,岳飞当时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个著名的典故。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流,名湖溪。 进入东林寺,必须经过溪上的虎溪桥。 相传东晋时期,东林寺住持慧远隐居寺内。 人们说“影不能出山,踪不能入世”。 送客或散步时,他从不跨过寺前的虎河。 若渡虎河,寺后林中神虎怒吼。 有一次,慧远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道士陆秀晶进行了很好的交谈。 送行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就跨过了虎溪桥。 后山的圣虎顿时怒吼起来,三人相视而笑。 这个文学传说叫做“虎河三笑”,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这只老虎是守护寺庙、保护僧侣的神灵,所以虎溪桥边有一只石虎靠在栏杆上,一脸愤怒。 了解了虎溪桥边的神虎和这个典故后,不难看出岳飞在秋雨中看到那只威风凛凛、不屈不挠的石虎时的情景所感动,并用场景交融来比喻自己守护国家、看家的神虎。 看到赵构“越线”、“仰天怒吼”,“饿了吃葫芦肉”、“渴了喝匈奴血”的话就随之而来。
《满江红》的韵律中隐藏着其诞生地的第二个秘密。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东林寺时写下一首诗,叫《庐山东林寺夜顾》:我寻青莲,独行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光满。 虚空升起天香,天乐不息。 坐禅不动,一切大事皆可见。 湛然明诚,狂绝不曾出现,也不曾消失。 李白的诗富有表现力,岳飞的词也富有表现力。 而且,《满江红》沿袭了《庐山东林寺夜拥》的韵脚,尤其是“阙”、“月”、“谢”三个押韵词,均出自李白的一首诗。 更能说明的是,《满江红》里有“浓浓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 从逻辑上讲,同一首诗中使用两个相同的字是忌讳的,所以比较少见。 但李白的诗有“天香”和“天乐”。 两个“庄”对两个“天”显然不是巧合。 而且,可以明显看出,《满江红》中的“天”也应该是受到了李白的两个“天”的影响。 李白还在东林寺写下了另一首诗,名叫《送别东林寺和尚》:“东林送客处,明月升白猿啼,笑看庐山远方,何苦呢?”渡虎溪。” 在《满江红》中也可以看到追随这首诗的痕迹。 “倚处”是对“落处”的模仿,而“长啸”无疑是“猿鸣”的翻版。 《大江红》中的神虎精神与李白“过虎江”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 “朝天(金)塔”。 这句话隐藏着解读《满江红》诞生地的第三个秘密。 这句话自《满江红》出版以来,从来没有人给出过合乎逻辑的解释,因为他们不明白,这里面还隐藏着东林寺的典故。
一般寺庙的正殿称为大雄宝殿,但东林寺的正殿称为“神云殿”。 据说慧远第一次来庐山选址建茅屋时,认为东林寺遗址在密林中,无法建茅屋,于是打算迁往香鼓山建茅屋。小屋。 夜梦神曰:此地清静,足以容佛住。 晚上雷雨交加,大风把树木连根拔起。 第二天,土地被夷为平地,池塘里长满了良木,作为建造寺庙的材料。 这就是“天赐之福”之名的由来。 有了这个典故和前面的伏笔,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了。 事实上,它非常简单明了。 成功之日,大家会来参拜东林寺的“神云宫”,因为神是天上的神。 “云宝宫”象征天上的宫殿。 岳飞自比神虎,应礼敬天阙。 我还想解释一下为什么这句话一直有两个含义:“天”和“金”。 很有可能,岳飞在一口气写《满江红》的时候,写完的时候有些犹豫。 他首先使用了“金”这个词。 当然,祭祀皇帝的绝对不是金殿,而是金碧辉煌的神运宫。 岳飞在诗中称佛像为“金仙”,如建炎四年4月12日《广德军金沙寺壁铭记》中的“陪僧探金仙”。 毕竟我们是在佛寺里,所以我们应该膜拜佛陀的金身。 但岳飞后来又改了“天”字,以避免他深恶痛绝的“葫芦”的“金”。 其次,他受到李白的影响,体现了东林寺神韵宫的典故。 第三,符合子笔的性格。 神虎形象。由于“天”与“金”字的基本含义相近,不能排除对岳飞原作的修改,抄写者忠于
记录原词的可能性。 由于后来者在复制或刻录时只能选择两者之一,因此出现了“朝天阙”和“朝金阙”两个版本。
《满江红》所载典故明确表明其诞生地为庐山东林寺。 多年来,人们研究《满江红》,极力寻找岳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满江红》的上述破解,终于让人们看到了岳飞真实的内心世界。
很赞哦! ()